此展览是馆藏邵力子先生捐赠拓片专题展。传拓,亦称椎拓,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的器物上捶印出文字和图案,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。北宋金石学的兴起促进了传拓技艺的发展。清代,在考据学和书法碑学的影响下,文人士大夫收藏、整理、研究拓片蔚然成风。二十世纪古文物学家赵汝珍说:“士人而不知碑帖而不明碑帖,直如农夫不辨菽粟,工匠不识绳墨。”
邵力子,原名邵景泰,字仲辉,号凤寿,浙江绍兴人。邵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、社会活动家、政治家和教育家。他早年加入同盟会,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,提倡革新文学。他于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邵先生任黄埔军校秘书长,参加中国国民党改组工作。1926年,他退出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后,他历任甘肃省主席、陕西省主席、国民党宣传部部长、驻苏联大使等,主张国共合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曾任全国人大常委、政协常委、民革常委等。
1937年,邵力子先生在冯国瑞先生的力荐下,将收藏的五万多件图书、碑帖资料捐赠天水。其中,碑帖拓片现收藏于天水市博物馆,内容主要包括交通、佛教造像、终南山道教、陕西名人墓志和部分著名碑刻等。此次展览拣选出部分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的拓片,以飨观众。
|